37 第三十七章_重生未晚
书荒啦文学网 > 重生未晚 > 37 第三十七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37 第三十七章

  骑了毛驴考大学万里长征,辞却了五朝宫阙。暂驻足,衡山湘水,又成离别,绝徼移栽桢干质,九州遍洒黎元血。

 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,情弥切……——西南联大校歌日寇侵华,平津沦陷,北大、清华、南开被迫南迁,组成一个大学,在长沙暂住,名为

  “临时大学”。后迁云南,改名

  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”,简称

  “西南联大”。这是一座战时的,临时性的大学,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,影响深远,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,与牛津、剑桥、哈佛、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,窳陋而辉煌的,奇迹一样的,

  “空前绝后”的大学。喔,我的母校,我的西南联大!像蜜蜂寻找蜜源一样飞向昆明的大学生,大概有几条路径。

  一条是陆路。三校部分同学组成

  “西南旅行团”,由北平出发,走向大西南。一路夜宿晓行,埋锅造饭,过的完是军旅生活。

  他们的

  “着装”是短衣,打绑腿,布条编的草鞋,背负薄薄的一卷行李,行李卷上横置一把红油纸伞,有点像后来的大串联的红卫兵。

  除了摆渡过河外,是徒步。自北平至昆明,程三千五百里,算得是一个壮举。

  旅行团有部分教授参加,闻一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。闻先生一路画了不少铅笔速写。

  其时闻先生已经把胡子留起来了,——闻先生曾发愿:抗战不胜,誓不剃须

  另一路是海程。由天津或上海搭乘怡和或太古轮船,经香港,到越南海防,然后坐滇越铁路火车,由老街入境,至昆明。

  有意思的是,轮船上开饭,除了白米饭之外,还有一箩高粱米饭。这是给东北学生预备的。

  吃高粱米饭,就咸鱼、小虾,可以使

  “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”的流亡学生得到一点安慰,这种举措很有人情味。

  我们在上海就听到滇越路有瘴气,易得恶性疟疾,沿路的水不能喝,于是带了好多瓶需泉水。

  当时的需泉水是从法国进口的,很贵。没有想到恶性疟疾照顾上了我

  到了昆明,就发了病,高烧超过四十度,进了医院,医生就给我打了强心针(我还跟护士开玩笑,问

  “要不要写遗书”)。用的药是606,我赶快声明:我没有生梅毒!出了院,晕晕惚惚地参加了国统一招生考试。

  上帝保佑,竟以第一志愿被录取,我当时真是像做梦一样。当时到昆明来考大学的,取道各有不同。

  有一位历史系学生姓刘的同学是自己挑了一担行李,从家乡河南一步一步走来的。

  这人的样子完是一个农民,话乡音极重,而且四年不改。有一位姓应的物理系的同学,是在西康买了一头毛驴,一路骑到昆明来的。

  此人精瘦,外号

  “黑鬼”,宁波人。这样一些莘莘的学子,不远千里,从四面八方奔到昆明来,考入西南联大,他们来干什么,寻找什么大部分同学是来寻找真理,寻找智慧的。

  也有些没有明确目的,糊里糊涂的。我在报考申请书上填了西南联大,只是听这三座大学,尤其是北大的学风是很自由的,学生上课、考试,都很随便,可以吊儿郎当。

  我就是冲着吊儿郎当来的。我寻找什么寻找潇洒。斯是陋室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,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,学校、祠堂。

  自建的,集中,成片的校舍叫

  “新校舍”。新校舍大门南向,进了大门是一条南北大路。这条路是土路,下雨天滑不留足,摔倒的人很多。

  这条土路把新校舍划分成东西两区。西边是学生宿舍。土墙,草顶。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,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,便是窗户。

  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,一边十张,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,桌椅是没有的。

  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。既是书桌,也是衣柜。昆明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肥皂箱,很便宜,男生女生多数都有这样一笔

  “财产”。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,也有占了一个床位却不来住的。

  有的不是这个大学的,却住在这里。有一位,姓曹,是同济大学的,学的是机械工程,可是他从来不到同济大学去上课,却从早到晚趴在木箱上写。

  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,乐数晨夕,堪称知己。也有老死不相往来,几乎等于不认识的。

  我和那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,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,他住上铺,我住下铺,却很少见面。

  他是个很守规矩,很用功的人,每天按时作息。我是个夜猫子,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,即天亮才回宿舍。

  等我回屋就寝时,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。作者有话要:今天的防盗章是汪曾祺先生的《七载云烟》节选,1656字,19:00换正文。

  启蒙书网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hl9.cc。书荒啦文学网手机版:https://m.shl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